当前位置: 我的钢铁网  >  新能源  >  镍头条 > 正文

华为到底做不做车?(上)

导读

2021年12月23日,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BG CEO、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用时超过60分钟,全面介绍了AITO品牌旗下首款车型问界M5。余承东称,问界M5由华为消费者业务参与设计打造,将通过华为零售渠道进行销售。

AITO是金康赛力斯不久前刚刚发布的高端智慧汽车品牌,余承东在会上还是老调重弹:华为不造车!汽车业一片哗然!笑问要怎么样才算华为造车?任老爷子亲自去拧螺丝才算吗?按华为的逻辑,蔚来也不造车,都是江淮造的。以至于汽车业都发出这样的声音:2021年汽车业最不稳定因素就是华为造不造车?

外界看来华为在做智能汽车界的博世还是直接创造品牌做车之间徘徊,华为内部估计也是做与不做两种思想不断碰撞,笔者试着用上下两篇文章分析解读“华为直接做车还是做汽车界的微软+博世模式”的两种思路两种选择,以我多年跟华为的接触与理解:2022年华为造车依然在小分队侦察阶段,2023年才会下决心“ALL IN”怎么干。

华为直接做车的内部理由

产业足够大:汽车产业历经百年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是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在内的众多工业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全球市场1.5万亿美元,国内市场高达3.5万亿人民币,目前唯一能放得下华为万亿人民币体量的行业,具有足够快速撑大华为的业务,不进入汽车产业,很难找到能放得下这么大体量公司的产业了。

高溢价能力:与手机一样,乘用车消费属性属于可以用于炫耀的消费品或者叫轻奢品,通过技术进步和设计能力进步,可以获得高溢价能力。品牌溢价能力是理性价值与感性价值的共同量化。但用户对两种价值的认知能力、认知途径和认知过程(也包括周期)是不同的。品牌溢价能力也是一个动态的变量,是整个价值系统综合能力的动态体现,最近几年华为品牌处于一个最佳周期。

能力匹配高:华为通过终端产品建立了消费品设计体系、品牌体系、营销体系,借助自动驾驶技术、消费品设计优势及全球营销与服务网络,有效进入汽车行业是完全可行的,同时华为是“能力型” 公司,进入消费类更能发挥公司优势,保持公司竞争优势。目前华为已经从ICT领域切入智能汽车行业,华为在Tier1、Tier2模式下,智能汽车产品与服务主要聚焦于五大系统——智能驾驶(平台)、智能座舱(鸿蒙车机OS为核心)、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智能车控和智能云服务),业内笑称:华为只需要整车厂出个白车身与合格证了。

华为直接做车的外部理由

加快产业化进程:华为强大的技术积累与研发能力,进入电动车领域,在电子技术、安全设计等方面,可以快速推动电动汽车的成熟,加快电动车从成本、技术及使用体验上快速超过燃油汽车;真正有前途有未来的主流车企不会甘心只做个白车身,这样只会在电动化时代迷失自我,自寻死路。传统汽车业中利润最高的企业丰田,也不过8%的纯利润,不转型成为科技企业就是死路一条。眼下最火热的科技车企特斯拉依靠FSD辅助驾驶系统、OTA付费升级等软件服务2020年新增10多亿美元收入,谁不眼红?

提高国产竞争力:华为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及全球营销服务能力,可以快速提升国产电动汽车全球市场竞争力,推动全球汽车产业更新换代,推动石油快速进入买方市场;从智能驾驶领域MDC 810、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八爪鱼,到智能座舱领域的鸿蒙车机OS、AR- HUD等,再到电驱动系统DriveONE、驼峰智能电驱增程系统等,华为的产品线不断扩大,华为的加入对提高国产竞争力,促进全行业发展是好事;

带动产业链发展:汽车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国产汽车的全球竞争提升,可以大大带动国内产业链的发展,提升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贡献能力。华为全家桶式的发展模式,对汽车产业链的芯片、功率器件、激光雷达、电驱动、电池管理系统甚至光刻机、芯片制程等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华为做车的历史机会

电动化已成大势所趋,而前期由于各国在技术产品路线上的理解差异,电动化发展相对滞后。反观中国在五年前就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行电动化。随着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驾驶等技术的进步,新一轮的革命技术将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欧美日等老牌车企 的燃油车的技术垄断优势将荡然无存,中国车企将有机会和国际龙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今天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储备、产品储备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智能化体验也有优秀产品,5G网络的建设也全面超越欧美。国内车企凭借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工程师红利带来的创新优势以及企业家精神,有望在新一轮竞争中站上全球汽车行业的巅峰,并诞生出诸如丰田、大众那样的全球伟大汽车制造企业。

一个由中国企业主导,在全球建立智能电动品牌,占领用户心智的机会已经来临,这是一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好机会。但同时专家预计,面对欧美行业巨头的强力反扑,未来2到3年是我们实现持续领先的重要窗口期。华为的机会窗口也就在这几年。

华为自己做车是一场不成功就成仁的豪赌,也可能不得不赌

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发布了新年致辞,披露了2021年的整体营收情况。郭平用三句话概括了过去一年的进展:“运营商业务表现稳定,企业业务健康增长,终端业务快速发展新产业。”

从数据上看,华为2021年的成绩“不容乐观”。2021年华为预计销售收入约6340亿人民币,比去年下降28.9%,相当于直接砍掉了近三成业务。2021年也是过去5年以来华为的收入首次出现下滑,并且是“陡降”,大约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6036亿)——相当于倒退了4年。

华为一直坚持说不造车,做智能汽车的解决方案,已经发展了300多家产上下游合作伙伴。也打造开放生态,围绕“欧拉”打造数字基础设施的软件生态,基于“鸿蒙”打造面向跨多终端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就是业界说的“白盒、灰盒、黑盒”合作模式。

思想很积极,身体很诚实,实际上AITO问界M5上从音响到智能座舱,除了汽车本身,几乎所有部件上都印有华为的标记。余承东也承认:问界M5从前期规划、产品设计、到后期营销、售卖全部由华为主导,同时也采用了华为智能汽车整体解决方案。华为的宣传话术中甚至用到了“首款鸿蒙汽车正式发布”。

华为如果直接做车,就突破了原来设定只做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业务边界,汽车界很难有合作伙伴了。历史上华为曾经说过华为不做电视,但做了智慧屏;华为曾经说过不做手机最后做了智能手机;会不会华为说不造车,最后做了智能电车呢?

最后

华为离自己下场造车只有半步之遥,这半步可能跨过去也可能不跨过去,不跨过去又会如何?成了2022年不确定因素,且看下集分解。

(本文作者系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副院长、《电车商业研究》创始人顾国洪)

资讯编辑:王鑫泰 021-66896657
资讯监督:王崇锋 15721473717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